認真學,太極五字要訣,帶你體悟不一樣的境界

太極拳的五字要訣是靜、輕、慢、切、恆。

思想要高度集中,不能存有雜念。但是人的思維是復雜的,要使中樞神經高度集中,處于單一的興奮狀態,實在不易。那麼,怎樣才能使思想集中呢?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使自己的動作盡量做得正確。換句話說,就是動中求靜,這樣比較容易見效。久而久之,即可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的境界。

太極拳中的「輕」,不能因單純不用力來

解釋。輕是相對于重而言的。太極經中

說:「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虛」,輕就是

不能用「爆發力」,其次是避免雙重。

輕也可作「柔」的解釋,「極柔軟然後極堅剛」就是說明輕的靈活性。輕也不是鬆懈,鬆懈和爆發力均為太極拳大忌。輕是有力不用,所以說「似松非松將展未展」為太極勁。太極拳的動作,手、眼、身法、步法,都介于有力無力之間,呈現將展未展之勢,虛實宜分清楚,才能構成「太極勁」,懂得這個勁,則是練太極拳高級階段。只有在長期鍛煉中,默識揣摩,才能從心所欲。

練太極拳要慢,但不是停頓。慢是相對快而言。慢的原則是要求「貫穿」,不能有斷續。太極經中說:「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所以練太極拳時,要求動作前後要銜接,所謂「往復須有折疊,進退須有轉換」,使拳套動作連綿不斷,節節貫穿,動作之間不能有意拖延。一般來說,一套拳(指傳統的老架太極拳) 大約應控制在25-30分鐘之間為適宜。鍛煉有素的人,每次打完整套拳的時間基本相同,這就是功夫深的具體表現。

即是認真的意思。練太極拳需要切切實實地下功夫,不可草率行事。無論哪個招式,都要做到準確。虛實要分清楚,動作避免欠缺,立身須中正安舒,「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切的另一個意義是研究,練拳時不研究,練後要回憶,哪個拳式練錯了,今後再練時要更正。這就是切、磋、琢、磨的工夫,如此下功夫則進步快矣。

也有雙重(chong)的含義。就是「定時」「定量」。首先是持之以恆,無論是嚴寒或酷暑都不能間斷;其次是定量,根據個人體質和時間,制定相應的時間和運動量。時間和運動量均需逐步加強,才能逐漸提高水平。

總之,靜、輕、慢、切、恆五個方面的

要求,是相互制約、相輔相成的。在練

太極拳時,只能並存,不能偏廢。

編後語:

內家拳法,出自道家。武林界有「武道同源」「拳道合一」之說。真正的內家拳法和修道是一回事,修道用于長生,拳法用于技擊,然皆可歸于大道,其用不同,其體則一。內家拳法的理論,來源于道家的老莊哲學和仙家的內丹學說。內家拳注重鍛煉腰腎,其為元氣(命)之所在也;注重培養動靜,其為元神(性)之所在也。故拳道之學,實即性命雙修之學。

道家修煉,以「守中」「用空」為要,偏陰偏陽,不合道體;動靜失宜,就有陰陽偏盛之患。所以不可偏于一味死靜或一味死動,這都不符合大道。如果只靜不動或只動不靜,一定會落下毛病。所以要有動有靜,動靜適中。以太極拳為例,無極預備勢,要頭頂青天,腳踏黃泉,神氣相抱,外靜內動;既而神帥意,意帥氣,氣帥形,動如一葉扁舟行于江河之上,外動內靜;最後歸于無極。太極拳的動是靜中之動,太極拳的靜是動中之靜;以至不知動不知靜,非動非靜,動靜一體。動以活關節、舒筋骨、通經絡;靜以養腦力、明智彗、長靈機。修道如打坐時念起難除,通過鬆柔的內家拳樁法或動功,自然全身氣血調和,雜念自消。因此,修道、習拳,二者兼而行之,是修行的妙方。故內家拳法,是仙學的一項必修科目,不可缺少。而仙(道)學是內家拳法之根本,試觀拳技爐火純青的內家大師,無一不深諳道學。如果沒有「道」的提煉,其拳法就不是上乘。內家拳的上乘功夫,是無形的,這就是「大道無形」,拳歸于道,拳道合一。

更多運動相關知識,請多多關注粉絲團「運動大聯盟」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

2023/3/23 2:5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