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武術講究天人合一,聽上去有些遙不可及,其實入門全在用心于誠,正心誠意。
何謂正心誠意?
把拳當作學問玩味,而不是為了其他的目的。若能如此,練拳過程自然就是求其道理的過程,練拳的效率就高,有毛病改的也快。很遺憾,這樣練拳的人越來越少了。因此當代人行拳毛病頗多,包括一些所謂的「名家」、「大師」。
以太極拳為例,在行拳時要符合「去三害」、「守九要」、「備六合」以及于渾圓一氣之意中呈現64字訣。這是練習太極拳在初級階段需要滿足的要求。現實情況是,能夠做到者極少。甚至很多人包括一些所謂的「名家」、「大師」們根本就不知道這些規矩。拳無規矩,身一動作都是拳病,自然難以進步。于是一些人劍走偏鋒,不是在拳上下功夫研修,而是在人脈上、輿論上、造勢上下功夫,恍然搖身為「當代名家」。因此,近來對前來問藝者,我也不得不放寬要求,我對他們講,如果在行拳時尚不能完全做到「去三害」、「守九要」、「備六合」以及于渾圓一氣之意中呈現64字訣,那麼至少要在「去三害」、「守九要」、「備六合」基礎上用心體悟中、平、松、開合、十字、螺旋、氣息、節奏。
(作者拳照)
關于「中」,中在拳術中的內涵,廣大精微,本是門大學問,但作為入門,行拳時最起碼要體現五個要點,心要沉靜、意要虛無、中軸要有、重心要對、中線要明。這是最初級的要求,否則難以入門。
中,對心意言,就是空靜、虛無的狀態與氣勢。
中,對身形言,就是中軸即意軸要呈現出來,意軸由三點構成,百會、重心和實足踝骨內側。此軸在行拳時,時而直線,時而折線,行拳時的動作要以此軸為中樞伸縮展轉,如此周身則整而不僵,舒而不散,體會渾圓一氣之意才有希望。這個中軸在行拳時要著重體會,體會不到,身上沒有中軸,就要從最基礎的功夫做起,入手方法就是孫氏無極式。
中軸有了,行拳也好,推手也好,散手也好,重心安排要對。
行拳時重心在前腳掌和後腳踝骨之間運行,這是對初學者的要求。這與站三體式不同,站三體式是把身體控制重心的能力逐步擴大到極限。所以,孫氏三體式實際上是由一組不同架構的三體式組成的系列,最終發展到極限三體式。有人練拳幾十年,自以為就不是初學者,但是如果極限三體式沒有站出來,在拳術的層級上你還是個初學者。
對于拳中每個具體的式子,重心的落點更要精確到分毫不差。這需要結合具體拳式來講解。
行拳時把重心安排得當才談得上氣的問題,否則你的拳還談不上與氣有何關係。
推手是檢驗自己安排重心合理性的渠道之一,進退的范圍是進時重心一般不要超過自己前腳的腳掌,退時重心不要超過自己後腳的腳心,即後腳踝骨的內前側。因此化解時就要在此處化解乾淨,此處即由退為進的反轉處。重心後退時一旦過了這個點,即使在實際推手中你也化解出來了,但這只是說明對手放了你一馬或對手的水平很低,重心過了這個點,對于一般人已經丟了。
重心在散手中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技擊高手首先就要善于運用自己的重心進行攻守,其中的精妙需要專篇論述。
行拳時重心安排對了,還要有中線的意識,即自己與無形的對手之間的那個中線,這對于行拳時如何走勁是非常必要的,走勁的路線要與行拳時重心的運動路線相合。常說的三尖相照是一個特例,其中與外形軌蹟的重疊更是特例,即走直勁。非直線運動,如進行整體的螺旋伸展時,圜研相合中的「研」的指向要與重心的運動趨勢相合。行拳時,這個中線意識在行拳中要體現的非常清晰。如此走架行拳才會有效果。
以上所談的中軸要有、重心要對、中線要明這三點是行拳時最起碼的要求也是最基礎的要求。否則行拳走架就是瞎比劃。這是關于「中」,以後還有「平、松、開合、十字、螺旋、氣息、節奏」等要求,也都是最基礎的要求。
關于「平、松、開合、十字、螺旋、氣息、節奏」等方面的具體要求,這裡不詳談,只做個概略提要,以後有機會再做進一步的說明。
第二個就是「平」,平在拳術中也有很多內涵,最基本的就是三個要素,心神要平靜、重心要平穩、氣血要平衡。
第三個就是松,鬆在拳術中幾乎是個永恆的話題,其中最初需要注意的要點有四,鬆開、松沉、鬆順、松整。
第四個就是開合,開合在拳術中同樣是永恆的,其中最初要關注的要點有三,內開外合、開合橫順、開合一體。
第五個就是十字,要點有三,十字形態要真、十字(肩胯脊椎)走勁、十字要立體。
第六個就是螺旋,五個要點,圜研相合、對應伸展、由大帶小、由小引大、整體螺旋。
第七個就是氣息,要點有三,氣息與動作相合、呼吸自然、從有到無。
第八個就是節奏,三個要點,從內不從外、快而不亂、慢而不滯。
以上這些要點看上去很熟悉,行拳時能夠做到的人卻不多。
前面介紹了行拳時對于「中」的最基本的也是最初級的要求,即心意沉靜、虛無,中軸要有,重心要對,中線要明。在這裡繼續粗淺的介紹一下行拳中對于「平」的要求,即心神要平靜、重心要平穩、氣血要平衡的基本含義。
關于心神要平靜,對于修為拳術,無論是為了技擊,還是為了健身,這都是極為重要的一個前提。換言之,心神若沒有處于平靜的狀態,就不要練拳,這時練拳是不會產生有益的效果,其結果或勞而無功,或走火入魔,不僅無益,反而有害。所以,即使我們不去追求什麼內功造詣,僅僅為了取得健身的效果,也必須使自己心神平靜,才能練拳。
什麼是心神平靜呢?在最初級的階段也有三個台階,最初是心要能放下來,靜下來,不躁動,在心裡面無所牽掛。作為最低的要求也要做到這一步。進而是心神入靜入定,能夠明顯地感受到而不是想象出來自己身體氣血的鼓盪與流動。到此一步,練拳的效果就會更為高效,自己在行拳時會有很多很清晰的心得體會,由身知到心知。再進一步,心神進入到觀止的層次,身體內外境況皆能身知,非常清晰,而且內外互不干擾,意動有據,意靜神明,由無極式站到此境,再藉此境行拳,效果非比尋常,如是行拳,內功修為日進,其修為內功的效果與打坐無異。支一峰先生說:「在此境中行拳確有心神與天地接通之感,兩臂伸縮雖不用力,卻有搖動天地、力透山川之感,實乃內氣充足所致。」所以即使是最初級的心神平靜也不是想做到就能做到的,這是一種修行,入道之門就是孫氏無極式,行拳時就是將此式之意逐漸貫穿、拓展到拳中各式中。此為關于心神平靜的最基本的要求。
關于重心要平穩,行拳時,除非某一式有特定要求,重心要在一個水平面上運動,不能有任何起伏。這條說說容易,真正做到則不那麼容易,需要有三體式的功夫。重心平穩運動無論對于勁力形成的質量還是對于速度都是非常重要的基礎。尤其當站立時雙方的技術水平差不多的時候,誰在運動中的重心更平穩,無論在機會上還是在打擊強度上,誰就處于更主動的地位。所謂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重心是否平穩即是其一。
關于氣血要平衡,這是指練拳時要符合氣血運行平衡的原則,這個原則與中醫理論是完全一致的。下的功夫越大,身體內氣血運行是否平衡對練拳結果的影響就越大,有人練拳下了大功夫,在開始階段功夫進步快,可是到後來卻把身體練壞了,起因大多是其拳不符合氣血平衡的原則。如形意拳的五行拳,有人很膚淺的提出五行生什麼練什麼,這是違反氣血運行平衡的做法,下大功夫後卻把身體練出了毛病。練習五行拳的目的,對「內」而言,是求得身體內氣血平衡機能的深化,是個動態平衡不斷深化的過程,而不是要生什麼練什麼,太極為土,土本身就是一種平衡態,亦即太極的狀態,土生金,這時可以練金即劈拳,打破原有的平衡,練金到一定程度後,金生水,此時不能再去練水,而是要練能與水相平衡的東西,即火,什麼生火呢?木,所以要練崩拳,崩拳屬木,木生火,于是能夠與水相平衡。于是使身體氣血達到一個新的平衡態,身體機能的穩態能力得以提升。這裡只是舉這樣一個最淺顯的例子。對于拳中各式,若想在練拳時獲得最大的收益,就需要對《易經》、《老子》、《黃帝內經》等有所造詣。所以,當年孫祿堂先生找傳人時,對他們是否在這三經的修為與理解上有一定基礎甚為看重。所以孫氏拳的高境是需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同時又有明師指導才有可能達到的。
拳術達到一定基礎後,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如何結合自身條件,博採眾長、取長補短,也就是如何取捨的問題,這是能否進入到大成境界的關鍵一環,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就是氣血平衡。所以拳術真正到了高境,就不僅僅是下功夫的問題,功夫當然必須要下,而且不僅具體技術要合理,還要與你自身的身體以及你原有的技能相配稱,不僅要有利于技術之間的系統性、完整性,而且還要符合自身體內的氣血平衡。
所以,真正修為內功的拳藝,稍有不慎或見識上產生誤識,就容易出偏,功夫下的越大,出現的問題就越明顯。近代很多知名的以修為內功拳為主的武藝家、技擊家,其身體卻很槽糕。反而一些練習所謂外家拳的拳師身體情況很好,就是當一個人進入內修的境地,但又不明氣血平衡之理時,其鍛煉效果是負面的,就養生而言還不如不練。據楊明漪先生的記載,當年在內功造詣上登峰造極的孫祿堂先生就告誡同道:「 學者可于力上求,勿輕向氣上覓。……古人之不輕傳人,匪吝也,不忍以愛人之術殺人耳,無明師真訣,切不可盲從冒險。 」
前面對「中」和「平」在行拳中的意思做了一個淺顯的介紹,這裡再談談松,關于松,在我以前的博文中已經談過多次,本無須再談。但是看到一些練拳練的自以為不錯及一些所謂的名家在行拳時對于鬆的最初要義「鬆開」仍未掌握其意。因此我以為對此還是做個提示,以舉一反三。
鬆開要體現在行拳時,包括定式,但是如果不明鬆開的內涵,很容易由盲入妄,完全體會不到各個拳式中的拳意,行拳時拳中之意盡失,只好自以為是地摻入私意,走出來的拳不倫不類,所謂自成一格。當今我的一些同門也常有犯此病者,而且多是在武術界大出風頭者。
鬆開首先要體現在肩、胯兩處,其內涵是要含蓄著自然靈敏的隨機變化。所以鬆開不是撐開,撐開,隨機變化的內涵就沒了,至少不能做到自然靈敏了。
其次,鬆開要從行拳時每一式的端點著意,或變式的交變處著意,將此鬆開之意貫穿始終。當然這是指尚未體會到鬆開之意的初期,以後歸于自然而無意之中出此意。
行拳時鬆開了,拳式就是老師,拳式中的很多蘊含的勁意在你的拳意中自己就呈現出來了,外表形式大體還是那個形式,但拳意已然不同。何以證明?隨時可將內中蘊含的勁意呈現于外,變化陡然。以孫氏太極拳摟膝拗步為例,在緊接開合手抱球式後,通過鬆開肩胯走此式,該式豈是表現一個斜捋勁外加一個推勁?採挒、翻靠彈抖諸勁自然蘊含其中,諸勁在該式中如關山隱霧。
當今某些所謂的孫氏太極拳名家竟不知道靠勁凸顯在孫氏太極拳的哪一式中,即因不懂行拳時拳中鬆開之意而致其盲。
所以鬆、鬆開、松沉、鬆順、松整都是行拳時體會拳中之意的諸般鑰匙。其竅在肩、胯、脊椎以及百會、肩井、丹田,最初一步,由鬆開肩胯做起。
上面對鬆開做了一個淺顯的提示,下面對鬆沉、鬆順、松整的意蘊做個簡要的介紹。
松沉與身體的中軸是共生的關係,兩者相輔相成,入門的把手是孫氏無極式。行拳時最初入手階段需要體驗到內外對應,外面是三點呼應,裡面是一氣貫通,頂天立地,起落循環。
外面三點是肩井、命門、足跟,裡面是氣貫中軸,上頂天,下入地,此氣之起落循環、頂天立地不是靠意想出來的,而是通過重心的變化帶動身體內外實實在在地印證出此意。
松沉的勁意有了,打出的勁力無論疾緩,皆能做到充實。如齊公博、李玉琳、支燮堂等先生,手臂自然一伸,無論疾緩,對方只能後退,擋不住、撥不動、化不開。
鬆順,行拳時要把拳架子的勁走順,何謂走順?
其勁起自足跟,貫通至指尖,在拳式中要一氣貫通,其勁力在此過程中不僅沒有損耗,而且節節增強。即如鞭,又如楔,過力如鞭,入力如楔,鞭楔一體,發之若電。若要體會此,必須有明師給你捏架子,從孫氏三體式入手,逐式貫通此意。
松整是在鬆順的基礎上周身渾圓一氣,發出整力迅疾如電,而周身仍是鬆的,蓄以連發整力之態勢,此為松整之意。
故松整的基礎有三,其一周身骨節節節鬆開,貫通如一。其二養氣功深、氣足神完。其三式正形真、鞭楔一體。
真能做到松整,自身「體」的功夫算是開始入門了。以筆者所見,當今健在各派拳師,未見至是者。
劉子明先生說:「渾圓一氣之意上身,與人較量,不怕他實,任憑他身強力大,觸之即出。」
因此一個松字,人人講,天天講,但真能在行拳時體會出其真義的,哪怕僅僅是一點皮毛之影者也並不多見。蓋因今人多不明其理。故筆者在拳術上雖淺陋不堪,實乃不忍看諸公行拳多年不得其要,卻耀武揚威、大言不慚、以醜為美,不得已而提示之,實乃心之切切而已。
開合,這也是一個似乎習拳者人人皆知,但實際上當今的人真能明其義者極少,能略知其大概之義者亦不多的行拳要義。自然在行拳中能做到的人就更少了。
很多人不知開合為何物,以為開合就是兩手一開一合這麼個動作,于是做這個動作時沒有任何內在依據。雖然孫氏太極拳有開合手一式可為范式,但由于他們不知其理、不明其義,做這個動作時完全出于盲目模仿,自己都不知道這個動作在練什麼,如此練習,註定不可能取得什麼成效。
前面講過,行拳時的開合至少要走出三層意思,這是最基本的要求,即內開外合、開合橫順、開合一體。這不是想出來的意思,而是要在行拳中清晰地呈現出來的實實在在的狀態。
內開外合是同時的,不是前後兩個動作,而是要體現在行拳的每一時刻。
內開至少要體現兩點,其一是肩根胯根要鬆開。其二是胸腹松空,如有一虛圓,于是經絡開通、氣血運行順暢。這個虛圓是在胸腹松空的狀態下,周身形成的意氣之球。開始練習時要由呼吸引導,以後純是出于行拳時的自然之意。即吸氣時,意要虛無,外形為開,而內意為合,合即虛無也。呼氣時,氣由中軸散開,此是用意散開,由中軸向上下四周散開,而外形為合。外形的開合與內意的開合要互逆,此亦為順中用逆之一例。
外合也要至少體現兩點,其一行拳時周身鬆開,但同時周身形態不失整勁之意。其二行拳時要合于每式勁意之對應點。
不明各式運行時對應點為何物,外合就是一句空話。所以外合豈是輕易就能掌握的。
很多拳師甚至一些有名的拳師不明內開外合為何物,自然也就不懂練習拳式的意義,他們以為拳式僅僅就是招法或招法的集合,造成有的拳師一個勁的在拳式中找技擊招式,有的則廢棄拳式的練習,皆是對練習拳式的意義認識錯誤所至。當然拳式與拳式不同,我這裡所談的拳式是指以修為內勁為核心的拳式,如孫氏三拳的拳式,這是技擊造詣欲達至高境界的必經之梯。
開合橫順是什麼意思呢?
橫順乃開合之內意。開為橫,合為順。
孫祿堂先生說:「橫順要知清。」這五個字點出了開合時我們要體悟的要點。在行拳時把開合練到身上,能夠走出拳意,成為以後練習散手格鬥時的基礎,「橫順要知清」甚為關鍵。
練習時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開合對應橫順為兩段,一開一合,一橫一順,形態分明。第二個層次,開中有合,合中有開,橫中寓順,順中蘊橫,兩者一表一里,互寓轉化。第三個層次,開合如一,橫順一體,開既是合,合既是開。這是構建感而遂通的基礎之一,身體裡建立了這個運動模式才可能形成感而遂通。
行拳時,練習步驟不能跳躍,基礎的一層沒有練到,下一層修為的內容是體會不到的。必須按部就班的去練習、體會。一步不到一步迷。
開合一體指什麼呢?開合是分不開的,如同起落一樣,故曰一體。所謂開合、所謂起落僅僅是論述的著眼點不同而已,其理乃一,于體即內開外合,于用即圜研相合。
開合就是一個圈,此圈由大到小,由明及暗,由有形有意漸臻有意無形,再到無形無意,最後此圈極小,凝練為一個點,孫祿堂先生說:「皆在當中一點子運用,即太極是也。」
此「一點子」就是開合起落的最高境界,其理即圜研相合。孫存周先生用手指一觸對手即勝人,所向披靡,即得此一點子妙用之道。這個一點子並非是指點穴,點穴自然能製人,得此一點子之道,不施展點穴手,亦能製人,亦能勝人。孫存周先生既有點穴之功,又得此一點子之妙用之道,故其技擊功夫獨步天下,史載「絕塵時下矣。」
故行拳時開合之義豈是兩手一開一合就能掌握的。
孫氏拳每一式形式極簡而內意極深,豈是見識粗鄙、心浮氣躁者能體悟的!
(孫祿堂先生)
前面對行拳中如何做到開合做了一個初級的、淺顯的介紹,開合在拳術中是個需要不斷深化體悟的學問,最終成為身體的一種本能,自然自如,無處不有,周身任何一處都有開合,都有一點子之妙用,無形無意,感而遂通,這是以機能而論,如孫存周等先生皆臻此境。如何做到,行拳時信手一拳打出既有開合,一腿踢出既有開合,對此可見于孫祿堂先生所著書中示范的拳照,雖為靜態的照片,但可窺此意之端倪,即寓于螺旋伸展之中。
但如何旋轉,如何伸展,則是開合的學問,此時開合要洽和彼勢才能發揮作用。所以,開合之用不是盲目的,是以感應和技法純熟為前提,才能彰顯其妙用。而感應能力的培養與養氣密切相關。因此一個優秀拳式其開合與養氣合一。于是打人與養氣不悖。
那麼如何練就出來呢?
入手之門就是要把十字做出來,所謂十字的形態要真,行拳時通過十字走勁。
關于十字在前面有過介紹,即脊椎與背部的肩胯形成的上下兩個十字,脊椎要順直,即命門處要飽滿,不能凹陷。同時肩胛骨和髖關節要打開。行拳時,十字要鬆開,而不能撐開,撐開則勁僵,練出來的是僵勁,勁力缺少靈敏性。鬆開,則賦予勁力以靈性。
如何才能鬆開?行拳時用意沿著十字走勁時,周身均勻用勁,而不是哪一處或哪一對力格外用勁,此項要求非常重要。若是身體某一處或某一對力互撐,其勁則僵。更為重要的是,所謂以意行拳,不是想出來的,那麼如何將意氣行之于周身?即通過十字走勁,周身均勻用勁,意氣行拳有了落實的媒介,也就是行拳時氣貫周身有了落腳點和著手處。
那麼如何沿著十字走勁?
行拳時,根據拳式中動作以命門為原點脊椎上下分為兩段走勁,同時肩胯同步左右橫向鬆開,由此將勁意均勻地漫延周身,隨意氣散開,周身之意成一無邊界的圓球。
一些人包括一些所謂的名家,行拳時脊椎不能順直,命門處凹陷,其氣頂多至腹部而止,不能自頭頂貫通到足跟,形成循環。
還有一些人,行拳時意思全在手上,勁也在手上,以手走勁,大謬也,如此出來的勁只能是局部力,全無形成周身整勁的可能。
十字走勁,有虛實兩部分,實的部分乃是形軸與肩胯形成的兩個十字,虛的部分乃是意軸與運動平面形成的立體十字,行拳時,虛實兩個十字都不能丟。實際上,兩個十字的關係是,實也虛來,虛也實。虛的立體十字乃是以意軸為中樞與重心運動形成的十字,行拳時,除了個別有特殊要求的動作,一般而言這個十字要橫平豎直。而由脊椎順直和肩胯鬆開所形成的十字,要使周身勁意如一球體,意氣均勻散布于周身。行拳時,虛實兩個十字都能走出來,使重心變化與開合相合,則由重心運動所產生的動力與周身意氣產生的鼓盪力兩者合而為一,勁力的質量與效果大大增強。由此可知,拳式的練習對于勁力品質的提升是必不可少的。當然這裡所說的拳式是指以修為內勁為核心的拳式,這也正是修為孫氏三拳的效用之一。
當一個人行拳用心于中、平、松、開合、十字及螺旋伸展時,其行拳的效果就大大提高了,每練一次拳,都能實實在在地感受到自己的進步,身體機能會有明顯的提升,總能產生新的認識和體會。所以,一旦能夠正確的練拳,效率是很高的。據裴錫榮先生講,其師傅劍秋先生雖與孫祿堂先生是同輩,但傅劍秋先生出師後又跟隨孫祿堂先生深造了三年,由此技藝大進。傅劍秋先生晚年尤嘆自己的武功不及孫祿堂先生的十分之一。孫氏拳乃武學至高之道,並非一個宗派,能近其道,武藝自然非同凡響。
(孫劍雲老師拳照)
遺憾的是當今習武者多不知孫氏拳乃武學至高之道,出于狹隘之見,多有詆毀之,結果于武學終身碌碌。他們對于上述這些最基礎的要領如中、平、松、開合、十字等,竟不知其義,更談不上如何正確走勁,練拳效率大打折扣,因此一些人習拳幾十年,自以為是有功夫,實際上一無所得,良可慨也。
前面分別介紹了行拳時關于「中、平、松、開合、十字」的粗淺含義,這裡再就行拳時螺旋、氣息、節奏、神意等做個淺顯的提示。
在拳術中之所以要有螺旋,其原理就是圜研相合,這是早在100多年前就已經被孫祿堂先生揭示出來並公開發表的一個重要的拳學原理。前面所介紹的「中、平、松、開合、十字」等要義在拳術中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圜研相合的質量,使得圜研相合成為練習者獲得「一點子」妙用之途徑,化為本能。
但是練拳初期體會圜研相合就要從螺旋入手,螺旋如何旋動需要根據假想敵的作用來決定,這是需要老師根據具體拳式親手講解並予以示范。沒有這一步,動作的螺旋就失去依據。所以,拳術是難以自學的。有了這一步,在行拳時的螺旋就要注意三點,即前面提示的螺旋伸展、由大帶小、由小引大,整體螺旋。因此螺旋既有身體重心位移的公轉也有自身肢體的自傳,兩者要合一,這個一是什麼?就是兩者的圜研相合要合在一處,合于一點。在拳式上最能體現這一特徵的就是孫氏八卦拳。現在有明師的視訊可以作參照,如孫劍雲老師和黃萬祥先生的八卦拳視訊就突顯了這一點。對于他們兩位演示的八卦拳,處處都彰顯了拳中的原理,因此不能僅僅作為一個拳式來模仿其表。不能看懂其原理,無論怎樣模仿,其結果也難免東施效顰。因此,我在這裡要做這個提示。
當年有某鷹爪拳拳師藉著給孫存周先生遞煙點火之際,突襲孫存周先生,事件突發,又近在咫尺,孫存周先生在此電光火石的瞬間從容將偷襲者制服,看上去是用了半個單換掌,實際上所用之原理即圜研相合,孫存周先生是將此圜研相合之理已化為本能的一點子之妙用,故能產生感而遂通之奇效。因此孫氏三拳、孫氏三劍為我們提供的是技擊原理,是技擊之道,反覆練習的目的就是將此原理化為本能,成為實用的、精妙的技擊功夫。
所以,以修為內勁為核心孫氏三拳、孫氏三劍是技擊合于道的門徑與階梯。孫劍雲老師在世時常說只有三套拳三套劍,那豈是一般的套路,那是拳道、拳理之象。
關于行拳時螺旋的要義,也是一門廣大而精細的學問,這裡只能做個粗淺的提示,真正要掌握,需要有老師親自引領、講解。若沒有條件,希望多觀摩孫劍雲老師、黃萬祥先生的八卦拳、八卦劍的視訊,亦能對行拳時的螺旋要義有所啟發。
關于行拳時的氣息也是有講究的,常見一些所謂的名家表演拳術,或憋氣或氣喘噓噓,皆是由于沒有在行拳中建立正確的行拳與氣息之間的關係。一些人行拳時總是想著氣沉丹田或腹式呼吸等,如果行拳時做不到呼吸與開合、十字相合,想氣沉丹田氣也沉不下去,而且越想,行拳時氣息就越亂。正確的調息方法有三個要點,其一鼻吸鼻呼。其二無意而吸,有意而呼,此意是意歸丹田而氣從周身陽面毛孔呼出。其三是與行拳時的節奏相合。這個節奏不能源自伴奏帶的音樂,而是源自每個人此時此地身體里內在的節奏,這個節奏即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候也常常是不同的。所以,孫劍雲老師是非常反對跟著伴奏帶的音樂練拳。因為這將使練習者無法聽到自己內在的節奏,也就無法做到氣息與動作相合。所謂氣息與動作相合就是使氣息與行拳時身體的開合相合。這是調息的一個原則。有此基礎後,氣息就要以自然為度,歸于自然。關于氣息的調節要從有到無。
上面講了行拳時的節奏源自自己的身體,所謂從內不從外。因此能快而不亂,慢而不滯。
在行拳時的所謂節奏就是拳中的開合起落、伸縮返轉與氣息運行相合的節律,是形、意、氣三者相合的集中體現。所以,在拳術上有一定造詣者,行拳時可以看出其節奏,或如海浪翻滾,或如微波緩緩,或如疾風驟雨。但若沒有行拳的節奏,說明其行拳中形、意、氣三者不合。這是指行拳時。
技擊時也有技擊的節奏,這時不能完全聽自己身體內的節奏進行技擊,而是節奏快打節奏慢,這個節奏快是能力的體現,源自自身身體機能的水平。所以高明的拳藝都是從提高人體的機能入手。形意拳之所以是對心意六合拳的超越,就是在訓練思想和訓練方法上把提升身體機能作為首要目的,因此在修為效果上也更為卓越。
那麼這裡就有一個問題,技擊時的節奏不是源自自身身體的節奏,那麼行拳時這麼練有什麼用呢?
其用處就是這麼練才有利于開發身體潛能,提升身體的機能水平。內呼吸的形成,可以極大地提高氣息對快節奏擊打的支撐。即使初期還沒有形成內呼吸,在最初級這個階段上,孫劍雲老師說,也有利于肺活量的增加,同樣能夠在氣息上對快節奏給予支撐。
關于行拳時的神意,就是神不外散,同時神意要空。這需要一個過程才可能達到,開始要專注于拳式中的要領、要義,純熟後,專注于空靜。
以上是對行拳時「中、平、松、開合、十字、螺旋、氣息、節奏」等八個要義的粗淺提示,此八條要義並非如某些人所說是我想象出來的,這八條要義本人都能在行拳中示范出來,只是我在拳術上沒有下過功夫,達不到感而遂通的境界罷了。
行拳走架對于技擊修為屬于「基礎課」或「理論課」,這個「理論課」中的道理需要通過行拳走架達到身知,成為本能。此後還需要在這基礎上進行單操和餵手對練等,再以後還需要結合踢打摔拿等各類技法進行專項對練和散手對抗練習。但是後面這些練習若沒有行拳走架這個「理論課」作基礎,訓練出來的技能水平就難以復先天之本能,無法突破自我的先天素質,產生超乎實力的技擊效果。
更多運動相關知識,請多多關注粉絲團「運動大聯盟」